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平溪窯怎麼去?
平溪窯怎麼去?
有一回去平溪老街裡的郵局領包裹,跟櫃臺的郵務人員聊了起來。
為何呢?
第一,一天會進來郵局辦理郵務的沒有幾人
第二,來辦理郵務的也都是熟面孔
第三,我是難得進去郵局辦理郵務,然後又是生面孔,然後呢,郵務人員也是外地人。
最後,我們兩位因緣由外地來平溪的人,都一致認為,
這裡的地址。。。不輸海角七號!!
郵務先生說,我用 不輸 二字,算是客氣耶。(他說他剛來的時候,為此受很多苦咧。。。)
所以,
平溪窯 在地方上的地址是
台北縣平溪鄉石底村石筍尖17號。
可是
在這裡,不是街道的地方,用地址的方式,找不到正確目的地。
於是,先這樣的說明:
我們離菁桐火車站很近,火車站往平溪方向700公尺處的山坡上的一戶有煙囪的人家,就是我們了。
(沿著鐵道旁邊,會有寫上阿拉伯數字的立牌,方便火車進站計算,我們就在數字7附近的缺口處)
感謝現代科技的發展,
衛星導航的座標是:東經 121.730437北緯 25.02645
公路路線可以這樣走:
若是從一高北上:
過了泰山收費站過了五股交流道準備靠右上十八標汐止高架──右出堤頂交流道(選擇 松山 出口),
直行堤頂大道──靠左上 環東大道 (選擇南港)──一路直行到底,靠左選擇南港聯絡道(南)木柵準備接二高,
接到二高後,準備接國道5,北宜高速公路──過了汐止隧道就要下石碇交流道,
選擇靠左往 石碇──左轉直行200公尺是個T字路,右轉往石碇平溪──直行200公尺,
準備 大左彎 往 平溪、瑞芳(東北角風景區)方向即106省道一路往平溪方向。
北二高北上:
北二高往北─木柵交流道出口往 深坑 方向 ─ 下交流道直走往 石碇 方向─-
經過北宜高架下方紅綠燈─直行200公尺是個T字路,右轉往石碇平溪──
直行200公尺, 準備 大左彎 往平溪、瑞芳(東北角風景區)方向即106省道一路往平溪方向。
一路沿著山路開,約60.5公里處到了 菁桐火車站 要準備只有右轉過橋路面後─過了橋大左彎後,約50公尺會看到右手邊有個『 菁桐國小 』 的路牌指標,
準備左轉下坡(這裡請慢慢開),
沿著路下坡後,再左彎過一個小橋後右彎往菁桐國小──不理會菁桐國小的指標,
繼續往前開就會開到火車鐵軌旁邊,
鐵軌會在你的左手邊──再往前開,就會看到鐵軌旁有平溪窯的招牌──到了。
車子可以停在鐵軌旁的馬路邊走上來,只要兩分鐘爬一下坡。
慢慢開,尤其是選擇方向換路的時候!!
鐵路路線,則是搭火車 平溪線 到 菁桐火車站(平溪線的底站)
下火車後,往離開車站的方向沿著鐵軌旁邊的道路走,約八百公尺的散步,看到大紅的招牌,到了。
其他關於如何到菁桐火車站的方式與路線,
歡迎大家上台北縣旅遊局的官方網站,搜尋平溪,就行了。
歡迎各方有興趣的朋友來訪,也請來訪之前,請先電話或email 聯繫,有時會因個人因素,不在工作室。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簡單認識平溪窯
簡單認識平溪窯
很多人,在接觸了陶藝學習以後,認識到了用柴燒窯燒製的陶作,並會浪漫的興起搭建一座屬於自己所使用的柴燒窯的念頭。自從搭建了平溪窯以來,很多也計畫搭建自己所屬的柴燒窯的陶藝工作者,分別陸續的來訪在柴燒陶作領域資深與專業的平溪窯主持人陶藝家初陳勇,初陳勇根據自己的專業與豐富柴燒的經驗,總是嚴肅的提醒:一位要切入到柴燒領域的專業陶藝工作者,需要具備至少十年以上的專業陶藝的實怍經驗累積,包括陶藝各種成型技法的熟練、化學性的釉藥學的實驗經歷、電窯及瓦斯窯的物理性等窯具操控的熟練、個人美學性的深造、力學結構、及各種物料的材料運用熟悉,等等。在具備如此基礎條件後,進入柴燒陶藝的領域裡進而成熟穩定,要再另一個十年的努力。聽了這番嚴謹的提醒,來訪的陶藝工作者均有所省思與領會。
平溪窯的柴燒窯是屬橫焰式穴窯,窯室空間有三米立方,以個人工作室所需使用來說,算是規模大型的柴窯。再仔細觀察到整個窯室空間,會發現一處巧妙的安排,在整個窯體的後段
約佔
四分之一的空間,有一間內部有由檔火牆分隔的窯室。
初陳勇說:「當年多位陶友一起搭建最初始的柴窯後,經過了幾次的試燒,認為有必要拆除大部分窯體並重新整建。」也因為這樣的機會,初陳勇根據所累積的專業知識與柴窯知識的豐富資料,進而構思並設計了兩窯一體的柴窯。在此以大與小來做分別。小窯的部分,在空間的規劃,是半倒焰式的規格呈現。當內部檔火牆刻意隔絕時,小窯就可以獨立使用:當大窯與小窯之間沒有安排阻隔時,就成為一整體的橫焰式穴窯。
由於,一直以來,在文獻中,或是任何的記錄中,並沒有任何建構柴燒窯的既定模式或是標準規範,也因此,現今看到個人陶藝工作室柴燒窯的建構,幾乎都是仿製日本梭型穴窯的模式完成。
既然沒有一定的建構標準規範,對初陳勇來說,是一個可以合理設計柴燒窯的大好機會。在參透了各種形式及窯性的柴燒窯體,建構出現今的平溪窯。在一次又一次的燒製經歷與作品結果的呈現,證明了這樣安排設計的柴燒窯是成立的,並且成功。於是與初陳勇預約來訪平溪窯交流專業柴燒藝術的陶藝工作者及各界人士,經驗到目前這難得的柴燒窯,也激發了來訪者對於柴燒窯的深度認識。
在平溪窯陶藝工作室,並非只有初陳勇一位陶藝家所使用。在平溪窯,可以常見到至少兩位以上的陶藝工作者或是愛好陶藝的友人,一起分享與交流平溪窯現有的工作資源。
創作,是從事藝術工作各自呈現的專有部分。但是資源的分享與交流,是讓各自專有的部分發揮激勵與賞析的正面效應。雖說初陳勇就是平溪窯陶藝工作室的窯主,但是以他總是不藏私的樂於分享關於所有陶藝的專業知識與工作室資源的交流,用主持人來稱呼他是比較恰當,尤其是柴燒陶作的部分。
文章的前段已經敘述過關於進入專業柴燒,初陳勇的嚴肅提醒,也因此,初陳勇更樂於分享柴窯的硬體設備,讓有興趣或是有計畫進入專業柴燒的陶友們,在沒必要擁有自己的柴窯的情況下,或在搭建自己的柴燒窯以前,有現成的柴窯設備,親身實際參與柴燒工作流程,學習與體驗柴燒燒製過程,以及在柴燒工作流程中,適時的分享累積多年的經驗理論,讓參與者的實際切身學習,入門柴燒陶藝的深刻感受與吸收。
平溪窯的大門,一直都為著有心學習並進階陶藝的專業人士與喜歡陶藝的業餘人士開著。在生活文化中,自從有人類以來,陶製品在人類的文明發展與切身生活的關係一直都是非常自然與密切的。生活器皿的使用,到藝術創作的展現,進入陶藝專業領域的初陳勇,總是不遺餘力的在平溪窯給大家很多的空間,玩陶、習陶、用陶、賞陶、擁陶。陶之外,平溪窯所處的自然環境,遠山近林、蟲鳴鳥叫、草木扶疏、賞月觀星,也是平溪窯樂於分享的。
經過來訪過的眾多友人及訪客的誠摯邀約,平溪窯在今年夏天開始,會在假日對外開放。讓有心習陶、愛好自然與藝術的人士以及搭著小火車來到平溪不經意走訪駐足的旅人,也能一起分享平溪窯樸實、靜謐、野趣、豐富的自然與藝術空間。
來訪的友人或是假日踏青遊走好奇而至的旅人,到了平溪窯陶藝工作室,總是驚訝、讚嘆、歡喜、愉悅、自在、享受著。。。原來,在幽靜的山林裡,躲藏著一座藝術本就在自然裡,自然環境裡到處是藝術的美麗空間─平溪窯。
平溪窯座落在台北縣平溪鄉石底村,離火車山線平溪支線的底站菁桐火車站約800公尺的山坡上。並非躲藏起來,而是是由陶藝家初陳勇所主持的個人陶藝工作室,屬專業的陶藝創作的私人空間,並未對外開放,悠悠靜靜的如民房般一直存在著,陶藝創作與柴燒陶藝的工作一直進行著。
2002年的秋日,一群熱愛陶藝的人,一磚一瓦,在這築起傳統柴燒窯,那時只是殘垣,一座半傾倒廢棄的石牆農舍及雜草滿堆的農耕地。經過了剛開始的只是搭柴燒窯以便完成柴燒陶作,到後來整頓修治窯體進而依照原本的石砌廢棄農舍的主體加以建設室內的居家使用空間,及庭園空間的規劃與運用,逐步完成了現今所呈現的室內餐飲休憩、陶藝作品展示及陶作工作區,室外的柴燒窯柴燒工作區及木材堆置間,花圃庭園。
陶作作品的完成方式,在時代的進步與便利下,有了電窯與瓦斯窯的燒成工具。所謂窯,是放置等待完成的陶作坯體經過內部的高溫加熱達到陶作完成的空間工具。於是用電能轉換加熱控溫的窯為電窯,用瓦斯燃能加熱控溫的窯為瓦斯窯。而最原始,以柴薪為燃煤的加熱控溫燒製的窯,為柴窯。追溯自古以來到現今,仍深受陶藝工作者重視與傳承的傳統柴燒,在專業藝術的陶藝作者的心目中,是能讓自己的陶藝專業不斷的學習與成長,甚至是精進技藝、粹鍊心志的藝術領域。為何由傳統柴燒燒製方式完成的陶藝作品,在現今成為專業陶藝家技藝進階與藝術呈現的重要工法?
初陳勇說:因為用柴燒製陶的方式非常單純,卻能產生豐富而多變的樣貌在作品上。簡單來說,柴燒就是單純的用柴火加溫將窯內陶土做成的鍋碗瓢盆燒製成能使用的器皿。但是燒製出來的器皿,因為柴燒過程中,窯內窯外的諸多自然元素必然的物理、化學的變化,產生柴燒一定會在成品上造成的豐富多變。單純的用柴燒窯當作燒製陶作品的加溫工具,燒出來的樣貌,很清楚的就是柴燒製。但是,探究這窯內窯外的諸多自然元素必然的物理、化學的變化道理,甚至深入瞭解以後進而能掌控運用這一定會有的變化性,安排佈局窯內技術,讓放置在柴燒窯裡的陶作品,達到藝術表現的境界。
平溪窯座落在台北縣平溪鄉石底村,離火車山線平溪支線的底站菁桐火車站約800公尺的山坡上。並非躲藏起來,而是是由陶藝家初陳勇所主持的個人陶藝工作室,屬專業的陶藝創作的私人空間,並未對外開放,悠悠靜靜的如民房般一直存在著,陶藝創作與柴燒陶藝的工作一直進行著。
2002年的秋日,一群熱愛陶藝的人,一磚一瓦,在這築起傳統柴燒窯,那時只是殘垣,一座半傾倒廢棄的石牆農舍及雜草滿堆的農耕地。經過了剛開始的只是搭柴燒窯以便完成柴燒陶作,到後來整頓修治窯體進而依照原本的石砌廢棄農舍的主體加以建設室內的居家使用空間,及庭園空間的規劃與運用,逐步完成了現今所呈現的室內餐飲休憩、陶藝作品展示及陶作工作區,室外的柴燒窯柴燒工作區及木材堆置間,花圃庭園。
陶作作品的完成方式,在時代的進步與便利下,有了電窯與瓦斯窯的燒成工具。所謂窯,是放置等待完成的陶作坯體經過內部的高溫加熱達到陶作完成的空間工具。於是用電能轉換加熱控溫的窯為電窯,用瓦斯燃能加熱控溫的窯為瓦斯窯。而最原始,以柴薪為燃煤的加熱控溫燒製的窯,為柴窯。追溯自古以來到現今,仍深受陶藝工作者重視與傳承的傳統柴燒,在專業藝術的陶藝作者的心目中,是能讓自己的陶藝專業不斷的學習與成長,甚至是精進技藝、粹鍊心志的藝術領域。為何由傳統柴燒燒製方式完成的陶藝作品,在現今成為專業陶藝家技藝進階與藝術呈現的重要工法?
初陳勇說:因為用柴燒製陶的方式非常單純,卻能產生豐富而多變的樣貌在作品上。簡單來說,柴燒就是單純的用柴火加溫將窯內陶土做成的鍋碗瓢盆燒製成能使用的器皿。但是燒製出來的器皿,因為柴燒過程中,窯內窯外的諸多自然元素必然的物理、化學的變化,產生柴燒一定會在成品上造成的豐富多變。單純的用柴燒窯當作燒製陶作品的加溫工具,燒出來的樣貌,很清楚的就是柴燒製。但是,探究這窯內窯外的諸多自然元素必然的物理、化學的變化道理,甚至深入瞭解以後進而能掌控運用這一定會有的變化性,安排佈局窯內技術,讓放置在柴燒窯裡的陶作品,達到藝術表現的境界。
很多人,在接觸了陶藝學習以後,認識到了用柴燒窯燒製的陶作,並會浪漫的興起搭建一座屬於自己所使用的柴燒窯的念頭。自從搭建了平溪窯以來,很多也計畫搭建自己所屬的柴燒窯的陶藝工作者,分別陸續的來訪在柴燒陶作領域資深與專業的平溪窯主持人陶藝家初陳勇,初陳勇根據自己的專業與豐富柴燒的經驗,總是嚴肅的提醒:一位要切入到柴燒領域的專業陶藝工作者,需要具備至少十年以上的專業陶藝的實怍經驗累積,包括陶藝各種成型技法的熟練、化學性的釉藥學的實驗經歷、電窯及瓦斯窯的物理性等窯具操控的熟練、個人美學性的深造、力學結構、及各種物料的材料運用熟悉,等等。在具備如此基礎條件後,進入柴燒陶藝的領域裡進而成熟穩定,要再另一個十年的努力。聽了這番嚴謹的提醒,來訪的陶藝工作者均有所省思與領會。
平溪窯的柴燒窯是屬橫焰式穴窯,窯室空間有三米立方,以個人工作室所需使用來說,算是規模大型的柴窯。再仔細觀察到整個窯室空間,會發現一處巧妙的安排,在整個窯體的後段
約佔

初陳勇說:「當年多位陶友一起搭建最初始的柴窯後,經過了幾次的試燒,認為有必要拆除大部分窯體並重新整建。」也因為這樣的機會,初陳勇根據所累積的專業知識與柴窯知識的豐富資料,進而構思並設計了兩窯一體的柴窯。在此以大與小來做分別。小窯的部分,在空間的規劃,是半倒焰式的規格呈現。當內部檔火牆刻意隔絕時,小窯就可以獨立使用:當大窯與小窯之間沒有安排阻隔時,就成為一整體的橫焰式穴窯。
由於,一直以來,在文獻中,或是任何的記錄中,並沒有任何建構柴燒窯的既定模式或是標準規範,也因此,現今看到個人陶藝工作室柴燒窯的建構,幾乎都是仿製日本梭型穴窯的模式完成。
既然沒有一定的建構標準規範,對初陳勇來說,是一個可以合理設計柴燒窯的大好機會。在參透了各種形式及窯性的柴燒窯體,建構出現今的平溪窯。在一次又一次的燒製經歷與作品結果的呈現,證明了這樣安排設計的柴燒窯是成立的,並且成功。於是與初陳勇預約來訪平溪窯交流專業柴燒藝術的陶藝工作者及各界人士,經驗到目前這難得的柴燒窯,也激發了來訪者對於柴燒窯的深度認識。
在平溪窯陶藝工作室,並非只有初陳勇一位陶藝家所使用。在平溪窯,可以常見到至少兩位以上的陶藝工作者或是愛好陶藝的友人,一起分享與交流平溪窯現有的工作資源。
創作,是從事藝術工作各自呈現的專有部分。但是資源的分享與交流,是讓各自專有的部分發揮激勵與賞析的正面效應。雖說初陳勇就是平溪窯陶藝工作室的窯主,但是以他總是不藏私的樂於分享關於所有陶藝的專業知識與工作室資源的交流,用主持人來稱呼他是比較恰當,尤其是柴燒陶作的部分。
文章的前段已經敘述過關於進入專業柴燒,初陳勇的嚴肅提醒,也因此,初陳勇更樂於分享柴窯的硬體設備,讓有興趣或是有計畫進入專業柴燒的陶友們,在沒必要擁有自己的柴窯的情況下,或在搭建自己的柴燒窯以前,有現成的柴窯設備,親身實際參與柴燒工作流程,學習與體驗柴燒燒製過程,以及在柴燒工作流程中,適時的分享累積多年的經驗理論,讓參與者的實際切身學習,入門柴燒陶藝的深刻感受與吸收。
平溪窯的大門,一直都為著有心學習並進階陶藝的專業人士與喜歡陶藝的業餘人士開著。在生活文化中,自從有人類以來,陶製品在人類的文明發展與切身生活的關係一直都是非常自然與密切的。生活器皿的使用,到藝術創作的展現,進入陶藝專業領域的初陳勇,總是不遺餘力的在平溪窯給大家很多的空間,玩陶、習陶、用陶、賞陶、擁陶。陶之外,平溪窯所處的自然環境,遠山近林、蟲鳴鳥叫、草木扶疏、賞月觀星,也是平溪窯樂於分享的。
經過來訪過的眾多友人及訪客的誠摯邀約,平溪窯在今年夏天開始,會在假日對外開放。讓有心習陶、愛好自然與藝術的人士以及搭著小火車來到平溪不經意走訪駐足的旅人,也能一起分享平溪窯樸實、靜謐、野趣、豐富的自然與藝術空間。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訂閱:
文章 (Atom)